在外岡鎮萬畝良田周涇基地,水稻秧苗已經長得郁郁蔥蔥。隨著“呼呼”的運轉聲,一架植保無人機緩緩飛起,在稻田上空來回穿梭,所到之處形成了一道道霧簾,稻葉翻騰間施藥便已完成。
“植保無人機攜帶的藥箱可容納40升藥水,一次性加滿能給13畝左右的土地噴灑農藥,用時不到6分鐘。”正在一旁操控無人機的外岡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孫佳赟介紹,在植保作業前,首先進行量地和定位,再通過軟件對施藥區域進行航線規劃,設計好無人機的飛行灑藥路線。隨后進行裝藥、檢查、起飛,無人機會按照既定路線自動飛行作業并噴灑農藥。作業時,飛防工作人員只需密切關注無人機的電量和藥量,操作非常便捷。
每年水稻生長期間需噴藥五、六次,往年此時,合作社需雇十幾名工人,花上好幾天時間才能完成作業。近年來實施無人機施藥后,作業效率大大提高。“以前靠傳統人工,一天最多撒20畝左右,而無人機一天能作業300到400畝地,效率是人工的好幾十倍。”孫佳赟介紹。今年,在原先幾臺無人機的基礎上,合作社又新添了2臺操作性能便捷穩定、飛防效果更佳的無人機,目前合作社共有7臺無人機,5名無人機飛手。
隨著近年來無人農場的建設,依托新技術、新裝備,農業智慧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也將農民進一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動中解放出來。
據悉,“十四五”期間,上海嘉定區外岡鎮將采用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遠程控制農場設施、裝備、機械等,來實現農場生產、管理的無人化生產作業模式。今年計劃進一步完善水稻耕種管收環節的無人化機械改造,完成無人農場2.0目標,逐步形成1600畝規模的全程無人化作業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