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俄烏沖突以來,無人機對現代戰爭的介入程度,無論是其深度還是廣度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自從美軍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開始大規模使用“捕食者”“死神”等無人機以來,這種戰法深刻影響了現代戰爭。2020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爆發的納卡沖突中,兩國無人機在攻擊地面坦克等目標時出盡風頭,但外界仍認為這不過是美國無人機作戰模式的“低配版”。今年2月俄烏沖突以來,無人機對現代戰爭的介入程度,無論是其深度還是廣度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土耳其制造的“旗手”TB-2無人機
首先在作戰規模上,俄烏雙方投入的無人機數量遠超此前。俄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少將26日宣布,俄軍在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中摧毀了烏軍1019架無人機。作為對比,美國在反恐戰爭中使用最廣泛的“捕食者”系列無人機,總共才生產了約360架。
但其中烏軍大量使用的是民用的消費級無人機,通過改裝使其具備偵察甚至攻擊能力。烏軍最先進的無人機當屬土耳其制造的“旗手”TB-2無人機,它實際是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在飛行高度、續航能力、武器掛載量等關鍵指標上,與美國的“捕食者”“死神”或中國的“翼龍”“彩虹”等先進無人機差距甚遠。
就是這些技術水準并不先進的無人機,卻取得遠超外界想象的戰果。以烏軍的“旗手”TB-2無人機為例,在烏軍發布的各種視頻中,它不但作為戰場偵察力量,跟蹤和標記大量俄軍作戰裝備,而且還成為西方世界矚目的“戰場殺手”。在它的戰績表里,除了人員、坦克、裝甲車等常規目標,還包括“道爾”“山毛櫸”機動防空導彈這樣的“無人機天敵”,以及俄海軍的運輸艦、“猛禽”級快艇甚至正在降落的運輸直升機等,開創了不少無人機作戰領域的先河。
原先的傳統觀念認為,即便是“捕食者”這樣的高端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生存能力也很脆弱,因為它們很容易遭到地面防空火力或空中戰機的打擊。但俄烏沖突中,性能遠比不上“捕食者”的烏軍無人機卻戰果累累。從“旗手”TB-2無人機摧毀俄軍防空導彈的視頻看,它們基本都是準確抓住俄軍機動防空系統雷達沒有開機的間歇發動攻擊。這足以說明在得到北約提供的戰場情報充分支持下,烏軍無人機仍有機會避開甚至壓制和摧毀防空系統。此外,俄空天軍雖然平均每天出動200-300架次,但由于需要應對的戰場目標過多,它們也很難專門對付大量“打了就跑”的無人機。因此,俄烏沖突實際推翻了“無人機只適用于低烈度沖突”的傳統觀念。
此外,這次俄烏沖突中,俄烏雙方使用的無人機在高強度作戰中呈現出消耗品的趨勢。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稱,雖然大量烏軍無人機被擊落,但它們本身價格便宜、結構簡單,俄軍實際上被迫用成本遠高于其目標的防空導彈擊落烏軍無人機。
美軍向烏克蘭提供的“彈簧刀”系列巡飛彈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耗性的自殺式無人機,它升空后可在指定目標區域上空150米高度盤旋,后方的操作手通過無人機上的攝像頭,可以遠程了解戰場情況;如果發現高價值目標,它還可以直接化身為導彈實施攻擊。
俄媒分析稱,俄軍防空系統屢遭無人機襲擊,還是因為對空中態勢掌握不夠。防空雷達無法長時間一直處于工作狀態,想要在戰場上組成密不透風的雷達探測網,需要多部雷達協同工作。但俄軍“道爾”“山毛櫸”等機動防空系統在俄烏沖突中通常獨立作戰,再加上俄軍信息化程度不夠,難以與其他雷達聯網,容易被烏軍無人機抓住漏洞。此外烏軍使用的大量無人機本身就屬于難以探測的“低慢小”目標,在不熟悉的野外環境下,防御難度進一步增加。該報道認為,目前多國軍隊都已經裝備針對“低慢小”目標的雷達,但它們更偏重城市安保防御,如何將其投入到野戰防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俄軍“尋釁者”激光系統
同時,如何應對俄烏沖突中表現突出的廉價無人機、避免出現“攔截導彈比無人機更貴”的尷尬處境,的確成為非常現實的問題。在此領域,俄軍向前線部署的激光武器或許是一條現成的思路。俄羅斯衛星網5月18日引用俄副總理鮑里索夫的話表示,俄軍已經使用新一代“尋釁者”軍用激光系統,它發射的高能激光束能快速“燒毀”來襲無人機。報道稱,由于發射激光只需要提供能源而不用發射攔截彈藥,“尋釁者”激光系統投入使用后,能減少俄軍現役“鎧甲”“道爾”防空系統的導彈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