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美國空軍高級航空航天研究學校(SAASS)戰略與安全研究教授馬克·D·雅各布森(Mark D. Jacobsen)中校,在War on the Rocks網站刊文稱,他理解用無人機運輸物資的呼吁,2014年時他曾領導過一項向敘利亞的被包圍地區送物資的工作,后來還在美國防部與無人機行業密切合作過。但他認為,用無人機運補給,目前還不行。
他寫道,目前的無人機送貨還不能穿越交戰地區。構建一個可擴展的交付體系要比大多人的認知困難好幾個量級。目前的無人機運輸可能有象征意義和研究價值,偶爾也能滿足正當需要,但不太可能對烏克蘭的后勤需求產生有意義的影響。貨運無人機將在未來的沖突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這可能需要具有軍事級能力的政府來主導。不幸的是,美國及其盟國沒有對必要的技術和組織能力進行投資。
據稱,sUAS News網站創始人兼編輯加里·莫蒂默(GaryMortimer)也認為,無人機技術還沒有做好戰時準備,一些領先的無人機公司倒是可以在戰后幫助運送醫療用品等。
雅各布森認為,一些西方組織正努力將貨運無人機送到烏克蘭,包括加拿大Draganfly公司的無人機、英國的T150四軸無人機等。但這都忽略了在冷酷的對手附近維持空運系統的困難。
他說,在2014年他曾作為C-17運輸機的飛行員,負責為敘利亞的沖突地區運物資。但是在沒有摧毀敘利亞的防空系統的情況下,大型運輸機無能為力。他當時就想到用大量小型無人機去運貨,并為此用一年半時間建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使用的無人機可以在100公里的范圍內運送1公斤的包裹。但是項目最終失敗,并沒有實際應用。他認為,失敗的原因包括“伊斯蘭國”的肆虐使他們得不到支持,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冒風險交付小包裹是否值得存疑。
在他解散了此組織后,前成員、英國皇家空軍軍官基思·迪爾(KeithDear)組建了Airbridge Aviation組織來繼續為此努力。通用原子公司甚至為此提出了一種用“捕食者”無人機改裝貨運版的創意,但盡管得到英國、美國、法國等國政府和各援助機構的支持,他們仍未嘗試往敘利亞運貨。
雅各布森說,在和平環境下用無人機運輸也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大多數公司的努力都沒能實際應用。盡管Zipline等公司已經有些成就,美軍也在模擬測試中用Zipline和Volansi的無人機運輸過醫療用品。但這些公司的經驗不能簡單地移植到沖突中的烏克蘭,他們的技術不是為對抗像俄羅斯這樣的敵軍而設計的。
沖突增加了無人機運輸的復雜性,會使信息模糊和混亂,很多時候很難甚至不可能知道被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飛行的必要性和風險。操作手甚至還面臨炮擊或導彈攻擊的危險,對于需要多次飛行的貨運飛行而言,被攻擊的風險更大。
他認為,目前的貨運無人機技術還不夠成熟,零星的嘗試只具有象征意義。而要成功實施大規模空運,將需要一個在無人機技術、飛行操作、后勤和戰爭方面擁有深厚專業知識的組織。軍隊可能是唯一有能力、受過訓練和有經驗進行大規模行動的組織。
雅各布森探討了在戰時用無人機運補給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為目標確定規模、權衡風險與作用、選擇合適的無人機、降低成本、選擇合適的起飛點、建立專業的組織、保證可靠、降低風險、如何精準送到想要援助的人手中等等。
其中也包括“如何在堅定的對手面前活下來”,他說,一些美軍士兵在討論像俄羅斯這樣的對手時說,“如果你散發出信號,你就會死!”無人機發出的信號范圍很廣,打開數據鏈可能就相當于給操作手判了死刑。事實也證明,俄軍擅長用大炮轟擊電磁輻射源,這迫使小型無人機的操作手要保持輕裝和機動。
他認為,如果軍方獲得更好的防區外貨物運輸方式,無人機戰時運輸補給可能真的會興起。并提到,美國空軍正在采購能從貨運飛機上投放的“無聲箭頭”(Silent Arrow)滑翔機。在威脅小的環境,美軍也將更依賴大型無人機,比如K-MAX無人駕駛直升機。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也實驗過無人機補給系統。但不幸的是,與大多數新技術一樣,美軍的無人機交付實驗大多僅停留在研發階段。
在文章的最后,他評價,尋找擁有現成無人機的愛好者來滿足“最后一英里”的后勤需求,正是對軍隊缺乏準備的控訴。但盡管對現狀保持冷靜,他卻仍然相信,他們可以創建一個全球交付范式,無人機可在其中發揮作用。在敘利亞和烏克蘭的圍攻戰,應該促使西方國家對新一代的“最后一英里”運輸能力進行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