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肖東風】據美國《空軍雜志》15日報道,多名美國專家近日齊聚線上,慶祝美國空軍協會所屬的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的新機構——無人機與自主研究中心(MI-UAS)的成立。似乎不談中國,不足以證明這個研究中心成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幾名美國專家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并對如何將上千架無人機用于對華作戰進行了討論。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幾名美國專家關于用無人機擊敗中國的想法,目前看上去更像是自我陶醉的幻想。
報道稱,這個專家小組認為,無人駕駛飛行器和自主飛機可能會為在臺灣海峽等對抗激烈的領域作戰提供解決方案,他們建議盡早將人工智能用于此類用途。米切爾研究所無人機和自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該中心負責人凱特琳·李在線上表示,中國已經開發了射程非常遠的導彈、電子戰系統和其他投射能力很強的系統,這些能力“可能會嚴重限制甚至阻止美國捍衛自身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利益的能力。”她認為,無人機可能在這場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她還表示,美軍“捕食者”和“死神”等無人機已經降低了操作人員的風險,并且成本比有人駕駛飛機更低。但將無人機用于大國競爭,并實現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的作戰要求,即無人駕駛飛機成為“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戰斗機和B-21轟炸機平臺的一部分,將需要改變美國防部對使用無人駕駛飛機系統的看法。
蘭德公司防務研究員戴維·奧奇馬內克(David Ochmanek)首先重點渲染了中國的威脅。他表示,“每個人都知道,中國在過去20多年廣泛部署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將得到發揮。奧奇馬內克描述了一個假想的美國對臺灣的介入:它將面臨中國對美國基地的密集攻擊,以及對美國天基傳感器和指揮與控制系統的攻擊。他認為,中國擁有高精度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世界一流的綜合防空系統、能力越來越強的戰斗機和戰斗機機組人員。”
這個奧巴馬時代負責部隊發展的副助理國防部長自問自答,給出了應對這種攻勢的方法。“想象一下臺灣和臺灣海峽上空有1000架無人機。”奧奇馬內克說。這種小型飛機將以高亞音速飛行,雷達特征與F-35無法區分。無人機將在前方執行傳感器任務,而有人駕駛飛機在后方飛行。他說,一些無人機還將收集和共享目標數據,其他無人機可以配備干擾設備。“你的視野里充斥著這些東西,你必須殺死它們。”奧奇馬內克說。“如果你不殺死那些傳感器,我們會找到你,如果我們找到你,我們就會殺死你。”
而美國空軍部長特別助理蒂姆·格雷森(Tim Grayson)表示,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使無人機的任務多樣化。美空軍可以使用這些平臺攻擊有人駕駛飛機、昂貴的地對空導彈系統和干擾系統。而奧奇馬內克說,在幾年內而不是幾十年內達到設想的場景,意味著自主駕駛無人機投入使用,而這需要人工智能技術。雖然與會者一致認為仍然需要人為監督,但他們認為,人工智能已經為今天的一些任務做好了準備,但認證和相關學說需要迎頭趕上。
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無人機對于未來空中作戰的地位很重要,甚至是革命性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幾名專家實際上只是把無人機一些眾所周知的功能,用在涉及臺海的場景中以吸引眼球,這種做法和這些人的專家身份并不相符。張學峰認為,幾名美國專家所說的觀點只不過是給美空軍協會下屬的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新機構成立“站臺”的表演。他們試圖把中國描繪成“滅霸”一樣強大,然后又幻想用無人機打敗中國,從中獲取快感的同時,指望未來獲得美國防部或國會對美國空軍無人機計劃的重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