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蜂群”作戰,是當前無人作戰領域正在發展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源自于生物界中的群體行為。在生物群體中,個體的感知、行動能力有限,但遵循簡單的行為規則,卻能夠相互協作完成復雜的團隊活動,表現出分布式、自組織、協作性、穩定性等特點,這種通過“大量局部交互產生的全局行為”,形成了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正是受到生物群體行為的啟發,人們開始使用大規模、低成本的小型無人作戰平臺,以遂行集群偵察、干擾、打擊等任務,通過規模優勢提高整體作戰效能。
但是,在無人“蜂群”作戰能力發展過程中,由于過分強調類生物集群行為的模仿,企圖將生物集群特性完全移植到無人“蜂群”中,反而導致無人“蜂群”難以實用化。因為,無人系統的自主能力受制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在智能水平難以取得突破的情況下,如果過分追求高自主性,無人“蜂群”可能將永遠處于概念和試驗測試階段。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無人“蜂群”的運用問題,切實認清無人“蜂群”作戰運用的實質,從作戰需求上牽引其向實戰化運用發展。
用其“小”,易于隱蔽突襲。用于“蜂群”作戰的無人系統多為小型無人作戰平臺,且采用復合材料,雷達反射面積小,具有較強的低可探測性,對方難以遠距離探測,可有效壓縮敵反應時間,使對方來不及反應和進行攔截。外軍測試表明,當“蜂群”無人機以250千米/小時的速度攻擊時,“宙斯盾”艦載防空系統雷達探測發現到目標后,僅有15秒鐘的攔截時間。即便由于集群運用使目標特征增強,被探測發現的可能性增大,但通過分布式部署、多方向同時突入,一樣能夠以較高的突防概率有效突破對方防御體系,滲透至預定作戰區域并扺近重點、要害目標,快速形成局部的高密集性部署和全方位的攻擊態勢,達成作戰的突然性。
用其“多”,宜于飽和攻擊。無人“蜂群”的最大優勢就是數量優勢,即通過大量不同功能類型無人系統的集群運用、協同作戰,造成敵防御體系在探測、跟蹤和攔截能力上的迅速飽和,從而因系統“超載”而導致體系癱瘓。比如,現代防空系統雖能一次跟蹤上百個目標,但真正能夠有效攔截的僅有十余個甚至更少,而且其待發射導彈數量有限,再次裝彈時間長,在面對一次大規模的無人機集群式攻擊時,將很快耗盡彈藥而沒有反擊機會。因而有專家認為,無人機“蜂群”作戰不需要非常高的精確性和自主性,只要25%的無人機能夠接近并命中目標就夠了。同時,由于大量無人系統多點投放,不同高度、不同方向同時或連續進入,也將使對方因防御力量分散而陷入被動應付的狀態。
用其“廉”,利于消耗作戰。相對于防御武器系統,“蜂群”無人系統具有較好的低成本優勢和較高的效費比,可以不計損失地大量投入,有效毀癱對方高價值目標并同時消耗其造價昂貴的彈藥,使對方因難以承受非對稱消耗而造成持續作戰能力降低甚至作戰失敗。比如,“蜂群”無人機的單價通常在萬余美元左右,而一枚防空導彈則至少在百萬美元以上,攻防雙方成本差距巨大,在面對無人機“蜂群”攻擊時,防御一方往往會陷入“防不住”“打不起”的困境。另外,由于“蜂群”無人系統結構相對簡單,可利用增材制造或敏捷制造技術,快速大批量生產,迅速補充并投入作戰,能夠極大地提高作戰持續性,始終保持進攻作戰的高壓態勢。
由此可見,對于無人“蜂群”來講,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大力發展數據通信組網、集群規劃控制和新型動力等技術,提高“蜂群”作戰的多平臺規劃控制能力以及無人作戰平臺自身的機動力、續航力和作戰半徑等基本性能,并具備一定的目標識別、定位、跟蹤、打擊和后方規劃控制下的協同機動、目標分配等自主能力,即可較好地滿足實戰需要,并不一定要一味實現無人系統的高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