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無人機頻道 記者 趙汗青】2016年兩個澳大利亞人用無人機釣魚,捕獲了一條20公斤金槍魚,這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轟動。此后,這一釣法在澳大利亞、美國和新西蘭等國被更多人追捧,類似的“戰績”也越來越多。
但一些人卻擔心這樣的釣法過于強悍,會破壞生態環境。馬來西亞《自由今日大馬報》(FreeMalaysiaToday)5月7日就刊文稱,用無人機釣魚威脅了生物多樣性。
文章提到,南非政府得出結論,無人機捕魚增加了某些瀕危物種的壓力,南非環境部已經禁止了這種方法。無人機制造商們嘗試通過法律手段挑戰這一禁令,但訴訟在今年4月份被駁回。
該媒體認為,飛釣、路亞釣、弓釣和和無人機垂釣等新的釣法,讓垂釣者們能夠釣到以前無法接觸的海洋物種。其中,利用無人機,可以把魚鉤扔到850米甚至950米的遠處,釣魚者在岸上就能把魚鉤和魚餌空投到需要的地方,甚至是肉眼看不到處。
釣較小的魚時,無人機甚至可以直接將其吊起。在釣大魚時,則可以拋下魚線,然后在岸上手動收線。
生物學家布魯斯·曼(Bruce Mann)表示,以前垂釣者們接觸不到的地方,是一些物種的避難所,它們在那里覓食。但隨著無人機捕魚技術的出現,那里也不再安全。而鯊魚和海豚等較大型海洋生物也以這些魚群為食,因此它們也受到了無人機捕魚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