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響,萬物長。
緊隨雨水節氣而來的驚蟄,傳遞著“耕種從此起”的農事物候,也喚醒了蟄伏已久的大地夢想。
3月7日,江漢平原最西端的湖北省枝江問安鎮,11臺植保無人機正穿梭在金黃的油菜花地,正值春耕時節,這里卻少有人跡。
操作無人機的,正是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枝江市信達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開梅。
現在油菜花已進入初花期,是預防菌核病的關鍵時期,需要進行統防統治,這幾天李開梅帶著農機操作員一直奔赴在各個鄉鎮。
12年的時間,李開梅帶動5個鄉鎮、21個村、2000多戶農民通過使用現代化農機對糧食、瓜、果、蔬菜進行輕簡化栽培和統防統治。
“我為農民打工。”李開梅笑著說,讓農民不用忍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這是她的夢想。
帶農民嘗標準化經營甜頭
時間撥回到20年前,那時李開梅還是枝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信達推廣部的一名農藥藥劑試驗員,在與農民打交道的過程中,她體會到農民的辛苦與不易。“辛辛苦苦忙一年,一家人盼著糧長成,靠天吃飯怕收成不好,靠市場吃飯又怕賤價賠本。”李開梅說,而且在推進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很多農民都沒有辦法適應。
2010年,李開梅牽頭成立信達農業專業合作社,并在安福寺鎮書院壩村流轉了60多畝土地,作為實驗示范基地。看到基地里的水稻長勢良好,附近許多農戶紛紛加入,3年時間,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從60多畝,增加到300多畝。
隨后,她又自己帶頭走村串戶,推廣統一種子、統一農資、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產品回收、統一加工銷售的標準化經營管理模式。起初,農民們并不認可,她承諾,若按合作社統一規程種植,產量不超出常年20%的由合作社負責賠償,這才打消了農民的顧慮。
“當年我們的簽約訂單面積即超過5000畝,產量高出常年的25%以上,合作社社員比非社員戶平均增收高出30%。”李開梅說,對農民而言,到手的收入就是實實在在的甜頭。
無人機讓農業“飛起來”
在信達合作社大院里,兩層樓高的烘干設備,是合作社機械化運作的見證。
李開梅介紹:“這是我們引進的第一套大型設備,當年花了250多萬元,也正是機械化種植幫合作社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5年,李開梅關注到農用無人機的新聞,她動了心思。但當時,一架農用無人機售價超過10萬元,她沒有貿然行動,而是花5000元租一架到合作社使用。
無人機租回來,新的問題出現了——農戶不相信無人機能防病治蟲。于是,李開梅帶著農機人員和無人機,上門免費給農戶提供防病治蟲服務。這一跑就是兩年。
“以前我們都是背著藥箱噴灑農藥,不僅效率低還特別吃虧,人工噴灑農藥容易中毒。”李開梅介紹,一個農民一天能給10畝地打藥,而現在一臺無人機就可以負責500畝,效率大大提升不說,還減少了對農作物的碾壓。
如今,李開梅的無人機隊已擴展到11臺,飛防人員8名,合作社常年與農戶簽訂農作物病蟲害無人機飛防合同面積近3萬畝,實施優質糧食工程2萬余畝。
在枝江,以無人機為代表的農機新科技,正在將糧食種植從沉重的人力成本中解放出來,李開梅的夢想已然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