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無人機頻道 記者 趙汗青】在過去的2021年,無人機行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技術不斷成熟,應用不斷落地。現在2022年已經開始了,虎年也即將來了,在新的一年中行業會有怎樣的變化?環球網無人機頻道采訪了多個領域的業內人士。
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將出現千元機
多個細分領域都有業內人士提到,全球“缺芯”的問題也影響到了無人機行業。一方面,硬件價格的堅挺限制了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采購量少的小廠商更難拿到貨。這樣的問題在去年已經存在,其中一位認為,今年情況不會更惡化,但也會維持現狀。
這兩點對于消費級無人機而言影響更大,一名要求匿名的初創企業的研發人員表示,如今大疆的產品線已經很完善,從過萬元的專業航拍機,到兩、三千的入門級產品都有。大疆的專業航拍機是被廣泛認可的生產力工具,一些領域視其拍攝能力為剛需,其它廠商無論價格高低都難撬動;而入門級的產品要追求性價比,但受“缺芯”等問題影響,后發企業的性價比上不去,用戶要想兼顧飛行樂趣與拍攝效果,最便宜的選擇還是大疆的Mini系列,“大多消費者是很理性的,不會為情懷買單”。
不過,他表示,對于普通的其它廠商而言,還有一個機會:千元機。他說,明年會有多家企業推出千元級的入門級無人機,并通過電商平臺直接賣給消費者。受制于成本,這些機型不能配備云臺而只能使用電子防抖,所拍視頻的畫質會比較差,但是飛行性能尚可。他認為,現在有幾類人需要這樣的產品:①只是喜歡飛行的人,現在很多“飛友”并不為拍東西,只是喜歡飛;②送禮,送無人機這種高科技產品很有面子,但是普通人還是會嫌貴;③初學者,一些初學者會想先買便宜機型練手。
雖然拍攝水平被舍棄很多,但這些機型并不是玩具,也要拼企業的技術實力。他表示,這些千元級無人機也都有GPS,有自主返航等能力,“要飛得好、飛得穩定,也很拼技術積累”。
農業無人機怎么卷?更多花樣
在前幾年有海量的中小廠家在生產植保無人機,但這兩年其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經放棄這一市場。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航空應用技術部主任張瑞瑞認為,中小企業跟大疆、極飛產品的功能對標硬拼不是明智之舉,其它企業的重中之重是差異化競爭。
他說,大疆、極飛40kg級載荷產品的發布給其他多旋翼無人機廠商以很大壓力。40公斤級是個難邁的門檻,這對電機、機體、飛控等提出更高技術要求,并顯著提高了制造成本,其它品牌研發同樣載荷機型面臨更大成本壓力,而且繼續增大載荷又已經不能顯著提升產品競爭力了。
拓攻機器人是一家仍在研發植保無人機的企業,其產品經理王飛認為,今年不需要再拼載荷。因為現在30到40公斤的載荷已經能夠滿足大田作業的需要。而且載荷再提高后更耗電、更不便攜,更強的風場也容易使農作物產生倒伏。
張瑞瑞主任認為,在功能和性能都已經完善到一定水平的當下,植保無人機的技術發展將不會拘泥于無人機技術,而可以通過繼續完善配套產品來進一步提升效率、完善產品線,比如病蟲害精細化診斷相關支撐產品,地面自動化加藥、充電設備的優化等等。而除了植保外,農業無人機的應用領域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40公斤的載荷已給施肥、撒播、生產輔助運輸、噴粉等一些其他潛在應用提供了可行性與實用性。
王飛同樣提到了農業無人機會拓展運輸等新應用場景,并預測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無人機的果樹飛防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而在技術上,他認為,今年農用無人機在技術上將會繼續向更安全、操作更簡單的方向發展,逐漸適應農村高年齡段人群的使用。另外,中國領先的農業無人機技術將會更大步地走向海外,東南亞、東歐等地區的國家將會更多地以此提升農業的效率和效果,國內的生產企業們也會更多地為海外實際需求定制開發合適的機型。
行業應用將爆發增長,5G、集群技術加入?
近年來作為“生產力工具”的行業無人機在測繪、電力、安防、消防救援……等諸多領域的使用漸成常態,也有相當多的中小企業在這一市場分到了一杯羹。2022年,有從業者感慨市場競爭激烈,并認為測繪、電力等一些細分領域的需求已經飽和;但總的來說,業內相當看好這一領域,包括幾大電信運營商在內的一些域外企業也都跨界入局并準備大干一場。
廣州成至智能機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無人機任務載荷廠商,其總經理廖科文認為,如今行業無人機已真正成為各行各業的生產力工具而不再是噱頭,具有極高的費效比,目前在測繪與電力行業已經普及,未來部隊、公安、消防救援等都將全面列裝適用性好的行業無人機。
他預計,安防無人機市場將在2024-2025年爆發,年復合增長率將在50%以上,而現在則是在前期啟動階段。他說,一些曾連續虧損的明星企業,這兩年在沉寂中苦練內功,已經開始扭虧為盈。而他所在企業則會持續在擴音和照明技術上深入創新,并會進入軍警用的光電吊艙市場,在應急消防和電力行業也會有相應產品。
如今,行業無人機本身的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環球網無人機頻道采訪的多位用戶都對現有機型的性能、易用性滿意。但是,業內人士們也提到幾項新技術將會落地:集群、無人機機場、5G。
其中,多位業內人士都認為行業無人機的集群化將成為趨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老師趙雪冬已研究無人機集群技術多年,他說,這項技術除了軍事用途外也可以民用,比如滅火、救災、送快遞等。雖然現在單架的無人機已經可以執行很多任務,但是森林消防等領域還是確實需要集群來完成。而在具體的技術上,他認為在集群的群體和單體智能化方面,還需要長久的持續研究。
移動、聯通、電信這三大運營商也都看好行業無人機的社會價值,并投入與此,它們的切入點是5G。
中國電信江蘇公司“5G+無人機”應用基地的產品總監王倫認為,在無人機機場、自動化的數據處理技術的加持下,行業應用無人機將自動化作業。而這樣的作業場景更加需要可突破距離限制、不怕遮擋的5G技術。
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蘇郁同樣認為行業無人機需要5G,而在應用場景上,他們在今年看好鐵塔碼頭等的巡檢、城市管理、公安警務、應急通信(災害救援)這四項。他說,“今年中國移動已建成七十萬5G基站,占全球50%,年底前全國鄉鎮以上全覆蓋,加上其云、網、端產品體系的成熟,今年是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時候了。”
而關于5G終端的價格,他們都表示對于行業應用而言已經并不貴。蘇郁表示,他們自研的終端“哈勃一號”大概是五、六千塊錢,“中移凌云”平臺可云端和本地化部署,價格具體不同,可根據客戶需求靈活訂制功能和收費標準。
王倫則說, 受芯片等硬件成本的影響,5G終端的價格很難下降,但是他們通過自己承擔軟件、云系統的成本等方式,將集成了飛控和5G通訊模塊的終端價格控制在了2-3萬元,5G無人機專用流量的價格也只有2元/G。
近年來,無人機行業每年都會發生不小的變化,有些是預料之中,有些則讓業內專家也覺得意外。2022年又將會發展成什么樣子?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