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空間和天文網站“太空網”(space)2月17日消息,一個新的視頻顯示,在去年9月,一架為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蜻蜓”任務做測試的無人機在加州的帝國沙丘(Imperial Dunes)試飛。而該任務計劃在2027年向土星的衛星泰坦星發射無人機。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JHUAPL)的工作人員說,團隊從日出到日落的各種照明條件下的多次飛行中收集數據,并捕捉對開發和測試導航算法至關重要的數據。
該實驗室的聲明稱,這些天然的沙丘模擬了“蜻蜓”在泰坦星上將遇到的地形,環境非常適合測試導航算法。這個算法是用攝像頭圖像來感知無人機的位置和運動情況。
據報道,開發“蜻蜓”的團隊已經制造了兩架半尺寸的“集成技術平臺”無人機來測試技術,它們使用與“蜻蜓”非常相似的軟硬件。
該實驗室稱,這款無人機配置有8個獨立的旋翼、1臺飛行計算機、1臺數字圖像處理器、導航攝像機、慣性測量單元(IMU)、以及圖像處理和飛行控制技術的原型機。該機在配置的復雜程度上已經成熟,過去1年中在多個場地和不同風力條件下已飛行過100多次。
報道稱,最終,“蜻蜓”將在發射的八年后降落到泰坦星上,然后探測器將用至少2.5年時間探索這個直徑5150 公里的衛星。其將飛行至少24次,航程約為110英里(18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