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文
最近,上海普陀區的時尚新地標、被譽為“空中花園”的“天安千樹”開業,獨特造型吸引了大量攝影發燒友和網紅潮人爭相打卡。
但對于一河之隔的中遠兩灣城小區居民來說,“天安千樹”的人氣爆棚卻并不都是好事——自從商場上個月開業,不時有無人機在空中航拍,最多的時候有十幾架扎堆飛行,而且飛行高度與一些高層住戶的窗口幾乎持平,這令大家深感不安。一方面擔心自家變成“景點”,個人隱私受到侵犯;另一方面,無人機“炸機”(操作不當墜落)事件時有發生,公共安全面臨威脅。
居民們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有網友指出,同一區域這么多無人機升空,操作者也不都是專業人員,發生碰撞事故的幾率不小,無人機螺旋槳邊緣鋒利,而且自重不輕,砸在頭上絕對是慘劇。在侵犯隱私方面,此前就有過網紅“大衣哥”朱之文被人偷偷用無人機航拍直播的先例。目前,世界上已有部分國家出臺專門法律,阻止人們使用無人機在私人場所拍攝別人的照片或錄像。
這一切,都給上海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隨著民用無人機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在城市空域的大量使用,不管是保護隱私還是保障安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手段是否夠用?
據了解,從國家立法層面,目前《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仍在制定之中,對于無人機的管理,還缺少細化條款。在上海,2020年,市公安局等9部門曾聯合發布《加強本市民用無人機等“低慢小”航空器安全管理通告》。按照規定,初次購買無人機等“低慢小”航空器,必須登錄中國民用航空局無人機實名登記系統進行實名制登記。同時還必須登錄上海警方開發的“智能無人機管理服務系統”,注冊無人機品牌、型號、飛控序列號等信息,每次放飛無人機前,也必須通過該系統報備飛行具體時間、區域、高度,系統會自動判斷此次報備是否處于管控區域,報備的飛行計劃被系統接受才視為可正常施飛。
但事實上,這種報備管理只是最基礎的管理,其中規定的管控區域,也是一些傳統的敏感區域和重點場所,并未涉及對公民個人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的考量。比如,同一區域內無人機應該保持怎樣的飛行密度,人口密集的居民聚居區域可否施飛,與建筑、樹木、高空電線等應當保持什么樣的安全距離,因產品質量或操作不當引發“炸機”事故,危及他人安全,責任如何劃定,無人機拍攝畫面涉及他人隱私應當如何處理等等,都缺少明確答案。
而從管理主體來看,目前也沒有針對無人機的專業管理隊伍,主要職責是由公安部門承擔。由于無人機飛行高度高,又是遠程遙控,要第一時間定位操控者并不容易。目前,上海警方只有部分分局配備了可以反制無人機、令其自動迫降的設備,一旦碰到突發狀況,很可能望天興嘆,鞭長莫及。
這些年,在無人機的研發制造和運營應用領域,中國一直有著先發優勢。上海作為一座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對無人機管理肯定不能簡單化“一刀切”,而是應當探索通過更加制度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手段,確保使用和安全之間的平衡。
比如,上海正在打造的城市“一網統管”系統中,是否可以研發無人機遠程管理模塊,對每一架運行的無人機進行編號和遠程監控。一旦無人機啟動,安裝其上的智能模塊會定時向監控平臺發送坐標數據,包括高度、速度、軌跡等,管理部門可實時對天上的無人機進行監控。同時,設定禁飛區域報警機制,一旦無人機違規,系統會自動返航并報警,管理部門接警后也可以及時通知執法部門到場取證、查處。
這不僅是為了破解一時一地的城市管理難題,更是為了我國無人機產業的健康發展,為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探尋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