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無人機行業最大的新聞,莫過于大疆在3月初發布的首款整合型FPV穿越機,不同于一般最高時速只有60~70公里的傳統航拍無人機,穿越機的速度即便是在大疆對國內版進行了限制的情況下,也足足有100公里/小時左右,海外版達到了140公里/小時,而其他品牌的競速型穿越機更是可以超越200公里/小時。極快的速度再加上航拍先天的“上帝視角”,足以給人極其強烈的視覺新鮮感和刺激感,但接踵而至的問題就是:高速度則意味著高風險,那么誰又來保證其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呢?
1.嚴管將至,是因噎廢食還是未雨綢繆?
2月底,適逢春暖花開時,重慶“開往春天的輕軌”走紅全網,不少攝影愛好者在重慶輕軌2號線周圍放飛無人機,拍攝列車在花海中穿行的美景,但就在2月22日15時30分左右,列車被其中一架無人機迎面撞擊逼停。雖然事故未造成列車損傷也未影響運營,但重慶軌道交通官方發聲表示,此舉違反有關規定,將依法追究飛手責任。
無人機撞上重慶輕軌一時間成為全網焦點
這并不是無人機第一次踩過界,大家可以隨意搜索“無人機傷人”關鍵詞,搜索結果可以說是觸目驚心,當然,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距離傳感器來進行預判保護的方案也日趨成熟,但大疆FPV的最高速度只能在手動模式下才能實現,手動模式下強制被關閉了視覺避障系統……相信大家都聽過快播創始人王欣那句經典的“技術無罪”,但事實上出獄后他又補充了自己的觀點“做事的人可能會犯錯誤”,同樣的道理在無人機產業也能無縫適配。無人機技術其實由來已久,僅僅在我國,無人機市場就已經發展了50多年,只是在大疆出現之前一直應用于軍用,比如偵查、攻擊、誘餌、貨運等等,除此之外在工業領域,比如農林植保、安防、電力巡檢等領域也早有布局,但涉及到民用的消費級產品在2015年后開始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24億元人民幣飛升到了2020年的361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72%……
所以,我們身邊突然就多出了很多無人機愛好者,相信很多年輕人的朋友圈里都能找到那么幾個發航拍視頻的朋友。但任何發展速度飛快的新事物都會有一個社會適應期,對于無人機而言,極快的發展速度和漏洞頻發的管理策略形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僅僅看大疆FPV的相關討論,就會發現輿論呈兩極化的態勢:一方面很多愛好者認為大疆作為行業領軍者,通過整合化的設計統一了穿越機的設計,降低了門檻,過嚴的管控就是因噎廢食,會導致這個原本在國際上很有優勢的技術項目從此落寞;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愛好者表示穿越機原本是無人機里的小領域,速度快、殺傷力大,一旦普及開來,無論企業還是政府,都應該出臺相應的管控方案來嚴加約束。
其實在我看來,這兩個觀點其實并不是完全的矛盾,管控的應該是“會犯錯誤”的人,而不是設備,菜刀也能傷人,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證不讓菜刀落在壞人手里,或者在壞人還沒傷到人的時候就有辦法預先處置他,這樣就能在保證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打消消費者的安全顧慮。因此,從2016年開始,國家民航局飛行標準司就迭代了多個版本的管理規定,從一開始的規范空中交通管理,到起飛重量250g以上無人機實名登記政策、再到通過無人駕駛航空器空中交通管理信息服務系統實時報送飛行動態數據,2020年更是嚴格要求每臺無人機都需要有唯一的識別碼并設置電子圍欄……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機動交通工具都需要持證上路,無人機領域其實也有飛行執照,但根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定》,重量小于等于7kg的微型無人機,飛行范圍在目視距離半徑500m內,相對高度低于120m范圍內不需要執照,但這恰恰是民間飛行最多的領域,而且也沒有規定速度,所以,一旦高速穿越機開始普及,這項規定的改變基本是板上釘釘。
無人機解禁的“生意”依然火爆
除此之外還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時至今日也依然存在很多“破解”組織,專門以解除大疆無人機禁飛限制為賣點進行違法交易,破解完成后的無人機可以在任何地方起飛,部分機型甚至可以升到500米以上的高度,而且據我們在各個飛友群的聊天中得知,購買破解的玩家并不算少,因此無人機的安全隱患是客觀存在的。
2.政策與對策的博弈,無人機反制已在路上!
所以,對于企業而言,在符合當前國家規定的范圍內推出產品無可厚非,但社會責任仍需要承擔起來,還是以穿越機為例,比如根據大疆的內部推演數據,強制消費者通過賬號登錄的方式在DJI Fly中模擬飛行多少小時,學習多少課程,甚至完成模擬考試后才允許實機操作,與此同時聯合國內的保險公司推出第三責任險,跟機動車一樣實現無人機持牌,用戶持證,第三者有保險的組合方案。
無人機反制槍是目前主要的低空防御手段之一
不過,民用無人機始終是一個相對新鮮,發展速度又特別快的領域,相關政策的更替速度顯然存在滯后性,比如各省市的限飛區域劃分其實就不太明朗,禁飛區主要集中在機場和一些特殊地區,在地圖上依然可以找到很多空白區域,而明確給出法規適飛區的目前只有海南全省和廣東省深圳市,再加上破解的存在能夠讓無人機徹底“放飛自我”所以,我們仍需要公安機關的相應對策來實現額外的保護。比如在2月重慶出現無人機撞擊輕軌事件后,當地公安分局就立即出動了手持式無人機反制槍對“黑飛”無人機實施打擊,事實上無人機反制行業的發展是與無人機同步進行的,只是它基本面向政府,廣大消費者對其知之甚少,那么,它是如何實現反制的呢?
為此,《電腦報》采訪了重慶蘭空無人機技術有限公司,這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專注低空無人機安全防御系統的解決方案供應商,曾完成過多項正國級、副國級及重大安保任務及項目建設,據公司總經理田真真女士介紹,由于無人機需要在公用頻段與控制器進行無線連接,以大疆為例,大多數產品的工作頻率都在2.4-2.483GHz/5.725-5.850GHz,非限飛區域最高相對高度500米(需申請),屬于低空領域(相對高度1000米以內)。
低空無人機反制的基本邏輯就是干擾這一頻段以屏蔽無人機與控制器的連接,而后續的方案又分為讓無人機自動返航、原地緩降、誘導到指定位置降落等等。以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反制槍為例,它通過定向天線發射干擾電磁波,可有效“擊落”目標,但這一方案的問題在于它屬于“被動防御”,也就是先有違規飛行再有反制,對于突發事件的響應往往不及時,在關鍵區域這樣的防御方案并不夠完善。
通過雷達、頻譜、光電、電磁壓制設備,可在重點區域實現對民用無人機的有效壓制
所以,目前的低空無人機反制,尤其是相關部門劃定的關鍵地區往往都采用主動式反制方案,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頻譜解析主動搜尋無人機控制信號,通過雷達對目標偵測、定位、跟蹤,通過再通過光電攝像頭進行實物確認,然后利用發射電磁波信號的反制設備進行主動防御,顯然,在設計合理的覆蓋范圍情況下,這種主動設備可以做到對無人機預警識別后自動打擊的目的,這也是目前機場、軍事管制區、監獄、發電站等地區的主要防御手段。
觀點:良性發展,民用無人機才有未來
無人機作為目前最時髦的數碼產品之一,有著很強的市場號召力,這其實也正是豎立規范準則的最佳時期,尤其是在民用市場出現像大疆FPV穿越機這種再次進化的“新物種”時,它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在合法使用者的手里可能引領行業沖上云霄,但如果是在不法分子手里,就能以極快的速度沖向目的地,切換為普通飛行模式穩定地拍完照片視頻又能以極快的速度飛離,這種潛在的破壞力也足以將整個民用無人機領域砸得七零八落。所以,企業如何制約,政策如何管控,防御措施如何發揮功效,都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