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凝聚黨政軍警民整體合力,推動邊海防建設高質量發展?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10月14日從省海防辦了解到,受領“智慧邊海防”試點建設任務以來,廣東緊緊圍繞“智慧”這個關鍵詞,重點建成數據處理中心、決策支持中心、業務服務中心、監督評估中心于一體的軍警民聯防共用基礎平臺。
目前,省海防委與廣州、深圳、珠海、湛江9個軍警民聯防平臺已基本建成,4省28個部門、6類500余個海防感知前端觸點已完成鏈接,囊括數百萬條涉海動態數據。
廣州:依托智慧海防系統,精準打擊海上違法行為
2020年12月,番禺漁政大隊、海警工作站應用“智慧海防預警指揮系統”加強對管轄海域的監控,安排專人值守,密切監控海域可疑情況,可以有效避開違法人員的“盯哨”“看水”,對海上違法行為實施精準打擊。
12月11日21時許,執法人員通過“智慧海防預警指揮系統”監測到涉嫌走私的“大飛”快艇在番禺區某水域徘徊,疑似等候上貨。執法人員當機立斷,立即派出陸上和水上兩個小組前往現場進行抓捕。行動中,執法人員一邊利用“智慧海防”預警指揮系統對嫌疑“大飛”快艇實時監視,一邊與陸上水上兩個小組保持聯系,實時告知可疑船只動向,引導執法人員精準行動。
經縝密配合,當天21時25分許,執法人員在現場查扣一艘4機頭“大飛”快艇以及涉嫌走私凍肉8噸多。12月14日晚,在同一位置,執法人員再次抓獲2條鐵殼船。
這是廣州利用智慧海防系統開展打擊走私活動的生動案例。記者了解到,廣州市海防辦承擔了國家和省賦予的“智慧邊海防”試點先行建設任務。2020年9月,廣州市“智慧海防預警指揮系統”率先建成并開始試運行,逐漸在加強海上安全、打擊海上違法犯罪活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而據廣州海事部門反映,今年以來,海事部門主要在事故調查、日常電子巡航和應急處置中使用了智慧海防系統,“特別在水面油污染監控方面,白天智慧海防視頻畫面能夠清晰地監視到水面油污情況。”
廣州市海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廣州將繼續加大“智慧海防預警指揮系統”在各涉海職能部門的使用推廣力度,進一步優化提升系統功能,拓展海上多維智能感知能力,充分發揮其“即時預警、智能決策、精準打擊”的效能,助力打擊各類海上違法行為,為海上安全管控和綜合執法提供有力支撐。
廣東:“任務+科技”雙引擎,形成新時代管邊控海新模式
實施科技控邊戰略,開展“智慧邊海防”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明確的一項重要任務。2018年7月,中央軍委和國家邊海防委員會部署開展智慧邊海防試點建設。
“現在的邊海防已經不是過去守點巡線的平面邊海防,‘陸、海、空、天、電、網’多維主動觸發、全時態勢感知,這是邊海防建設備戰打仗、聯合管控急需急用的。”廣東省海防辦相關負責人說,“提升邊海防建設科技含量,是發展方向,也是大勢所趨。”
自2020年10月以來,廣東牢牢把握“以技術創新驅動管控模式改革創新”這一任務目標,著力破除“統、融、智、密、制”方面的體制障礙,在合力強邊固防、數據融合共享、智能高效管控、安全便捷通聯、體制機制配套上求突破、見成效。
“數據融合是‘智慧邊海防’建設的關鍵和根基。”省海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集中力量組織機構間協同、業務間協同、力量間協同,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融合海量涉海數據資源,充分挖掘釋放信息共享和智慧化應用潛力,為成員單位提供定制服務。目前,廣東已梳理出216類數據信息融合共享清單。
據悉,“智慧邊海防”體系是基于“區塊鏈”技術、“云端邊”理念打造的扁平化“網狀”結構,為各類信息數據以最優路徑、最快速度流轉提供系統環境。作為“智慧邊海防”建設的物質形態,軍警民聯防平臺系統是實現新時代邊海防智能管控的載體和基礎。
“平臺通過打造態勢感知一張圖、信息傳輸一張網、數據資源一個核、智能模型一個庫、協同管控N系統,實現海防情況發現、報知、決策、處理、評估全流程智慧化。”該負責人稱,在智慧邊海防背景下,軍警民聯防將由主要依靠“任務”牽引變成“任務+科技”雙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在算法賦能方面,針對常態海量船舶信息,廣東還開發了目標身份識別、異常行為分析、區域風險預測、航行軌跡追溯、大飛走私跟蹤等40多種基礎預警模型。
“‘智慧邊海防’絕不僅僅是一項信息化建設,而是一項集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手段創新、模式創新的系統工程。”省海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試點實踐,廣東重塑了軍警民聯防信息系統體系架構,形成了新時代管邊控海的嶄新模式,為全國邊海防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廣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