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ToB無人機領域,農業植保無人機一直是國內各家廠商的必爭高地:2015年以來,先有極飛的Allin,再有大疆的強勢入局,周圍則是大大小小廠商的試水和跟隨。
??但如今回望,業內的一種共識是,過去幾年,農業植保無人機經歷的是一段“膨脹-泡沫-收縮-再調整”的歷史進程。
??按照常鋒無人機創始人&CEO趙自超的說法,能在寒冬中存活下來的廠商無非兩種,一是真正有自主研發實力和技術儲備的,二是手握前期市場優勢和資本的。“或者說,對不具備足夠優勢的廠商來說,任何時候都會是寒冬。”他如此總結。
從農田到果園
??在新疆、山東、湖北、黑龍江……大片農田里,氣勢堪比拖拉機的無人機,在低空飛行,進行農藥噴灑。這種科技和農業結合的壯觀畫面,曾經讓包括趙自超在內的從業者十分激動。
??植保無人機代表著前所未見的智能化,這是中國農業數千年的大變局。有人算過一筆賬:現有 18 億畝耕地中,其中三分之一左右適于無人機作業,也就是 6 億畝,按照每畝地 50元的年服務費計算,市場規模將近 300 億元。
??但實際情況下,過去幾年無人機植的作業價格在激烈競爭中逐年降低,對各家廠商的運營能力提出了極大的考驗。行業寒冬之后,戰斗開始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相比于農田,廣袤的中國南方還有大片的果園,值得無人機的守護。
??參照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據,目前我國擁有1.67億畝果樹,是世界上果樹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國家。
果樹飛防的難度
??按趙自超的說法,果樹飛防目前的市場競爭相對沒有農田植保那樣大,但實踐經驗證明,其難度要遠遠超過農田。
??這種難度很大一部分源于果樹的種植環境:在南方,柑橘、臍橙、龍眼等經濟作物,通常種植在丘陵地帶沿等高線開辟的果園中,地形起伏很大。傳統的人工或半機械的噴霧防護,需要消耗巨大的時間和成本。想要使用無人機進行飛防,就必須解決飛行定位和載重的問題,以提高作業效率。
??另一部分難度,則由果樹自身特點決定:不同果樹甚至同一種果樹之間,存在植株高低的區別,另外,對某些果樹而言,害蟲通常集中在樹葉的背面。普通電動無人機進行噴灑作業時,往往因為無法精準定位或者風力不足,藥霧無法穿透,導致除蟲效果不如人工作業。
??但在農村人口流失和老齡化、農業智能化的趨勢下,這些行業痛點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也對未來無人機在農村扮演的角色,給出強烈的信號:
??2018年秋天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快物聯網、地理信息、智能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
??此前此后,已有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福建、安徽、河南、山東、陜西、寧夏、甘肅、重慶等地推出針對農業無人機的購置補貼。
自主研發解決難題
??智慧農業的大趨勢下,一款真正解決問題的果樹無人機,應該是什么樣的?面對這個時代命題,趙自超和他的常鋒無人機團隊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并且獲得了市場的積極應答。
??趙自超畢業于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學生時代著手研發無人機系統,組建常鋒團隊后,一直專注農業植保領域,專注解決無人機載重和續航的行業痛點,迄今為止已有超過八年的經驗。
??迄今為止,常鋒無人機已在西北、東北和華中等地,完成超過10萬公頃的農業噴灑作業。常鋒無人機所取得的成績,堪稱中國農業無人機發展浪潮中的一個樣本,頗具參考價值。過去兩年,這種參考價值還在逐漸擴大:基于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常鋒正在把農田植保上的成功經驗,帶入果樹飛防市場。
??常鋒“天馬-2A”植保無人機在廣西進行果樹飛防作業
??以2018年常鋒和廣西柑橘林的合作為例:柑橘這種植株高大,葉片寬大濃密。如果使用傳統人工和地面農機施藥,費時費力,很難在短時間高效完成植保任務。但如果使用普通無人機噴灑,藥物又容易停留在樹頂,不能到達底部和中部葉片,面對柑橘紅蜘蛛等蟲害沒有效果。
??常鋒天馬無人機是目前最適合解決這種問題的一款無人機。憑借極具創新的6發直驅油動力設計,以及最大載重70KG、最大續航3小時的基本能力,常鋒無人機在飛行中能產生強大的下壓風場,穿透高大濃密的柑橘,同時將藥物噴灑到柑橘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達到良好的施藥效果。
??不得不提的,還有常鋒獨創的按壟精準施藥技術。這種施藥方式采用RTK厘米級定位系統,意味著常鋒無人機能在沿等高線種植的果樹正上方飛行,無論果樹行距稀疏還是密集,操作人員都可以精確定位和噴灑。
??綜上,常鋒無人機在果樹飛防市場上,堪稱一款“專門解決針對性問題”的產品,就像它在農田植保上曾經做到的那樣。
??2018年,在水果種植面積接近2000萬畝的廣西,常鋒無人機順風順水,完成最多的服務次數,賣出最多的無人機。而對照無人機在果樹防護中不到1%的滲透率,常鋒有望繼續開拓版圖,憑借碾壓級的優勢,真正成為行業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