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工作原理
從工作原理上來講,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基本類似,都是利用回波成像來構顯被探測物體的,就相當于人類用雙眼探知而蝙蝠是依靠超聲波探知的區別。不過激光雷達發射的電磁波是一條直線,主要以光粒子發射為主要方法,而毫米波雷達發射出去的電磁波是一個錐狀的波束,這個波段的天線主要以電磁輻射為主。
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探測精度
從探測精度上來講,激光雷達具有探測精度高、探測范國廣及穩定性強等優點,在精確度方面,毫米波雷達的探測距離受到頻段損耗的直接制約 (想要探測的遠,就需要使用高頻段雷達),也無法感知行人,并且對周邊所有障礙物無法進行精準的建模。這一點就大不如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抗干擾能力
從抗干擾能力上來講,由于激光雷達通過發射光束進行探測,受環境影響較大,光束受遮擋后就不能正常使用,因此無法在雨雪天和沙塵暴等惡劣天氣中開啟,而毫米波導引穿透煙霧和灰塵的能力強,因此可以在糟糕的天氣中探測,在這一點上毫米波雷達更勝一籌。
只有寬帶寬毫米波雷達可以不分白天和黑夜、晴天和雨天,始終執行這項探測遠近距離目標的關鍵任務。
車載毫米波雷達如何增強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離不開測試技術
目前汽車市場正在朝向電動化、電氣化的架構所演進,其中以ADAS(AD)技術為代表的電動化,離不開汽車間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各類傳感器的應用。
而為了實現自動駕駛的未來,需要有包括CMOS圖像傳感器、毫米波雷達以及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技術,需要有強大的AI處理功能,以及足夠多的數據進行學習,另外則是有完備的測試及驗證流程,使得企業和消費者都有足夠的信心采用這些新技術。
然而從零開始實現安全的自動駕駛可能需要多達幾百億英里的道路測試并不現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業界主要采取兩種方式進行仿真測試。一種快速的方式是基于軟件的仿真,這種方法直接結合場景、汽車動力學等模型,將模擬的傳感器理想數據發送至ECU,進行算法功能的仿真及改進。
這種方法支持快速迭代,非常適合前期的導入。但純軟件的方法也有不足,畢竟隨著開發進入中后期,需要引入更多真實物理世界的場景,所以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做法都是封閉場所的實際路測。實際路測難以構建復雜的場景,比如雨雪天氣或者突發的緊急情況,從而造成測試效率低、成本高的困境。
而是德科技的毫米波雷達場景仿真器,則致力于填補軟件模擬和道路測試之間的空白,既具有軟件模擬的靈活性和快速性,同時又結合了道路測試的真實性和復雜性。
是德科技全新毫米波雷達仿真器與市面上現有的雷達仿真器的不同,詳細闡述了新一代雷達仿真器的諸多優勢。
首先是仿真目標的數量和可視角的限制,其次是仿真距離的限制,第三則是目標仿真精度不足,而這三點限制,使得傳統硬件雷達仿真無法模擬出真實世界。
是德科技采用固定的512個射頻前端模組,從而實現了較大512個仿真目標的支持,并實現了水平±70°以及垂直±15°的FOV,能夠滿足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毫米波雷達指標。
而針對距離方面,近距離的仿真很難做到,以往的產品只能支持到4m左右的距離。但近距離探測是ADAS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針對緊急避險,行人檢測等場景。
與商用電子和通信技術一樣,從完全模擬設計到模擬/數字混合設計的演進推動了功能和性能的不斷進步。 在雷達系統中,頻率越來越靈活。 信號制式和調制方案,無論是脈沖式還是其他,都在變得更加復雜,這就提出了對更高帶寬的要求。 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可用來掩蓋系統操作,避免干擾。
什么是雷達?
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其探測手段已經由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它能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達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