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內通用航空的運行狀態如何?主要數據大致是怎樣的?這些數據背后又隱含著怎樣的含義?在4月10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智慧通航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分會總干事孫衛國從通用航空企業、通用航空器、通用航空飛行小時、通用機場、通用航空發展專項資金補貼、無人機等方面逐一進行了介紹和解析。
通用航空企業
“截止到2020年底,全國獲得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的通航企業一共達到了523家,比2019年增加了45家,我們看到在通航企業數量排在前三位的地區,分別是華東地區131家,中南地區120家,華北地區111家,這三個地區也分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說明通用航空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我們東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
孫衛國說,在這523家通航企業中,實際在運行的通航企業一共有456家,占全部企業的87%,而有實際飛行小時數的通航企業有319家,占全部運行企業的70%,“這說明我們還有137家通航企業在2020年是沒有飛行小時的,也就是說一分鐘也沒有飛過。”換言之,許多通航企業有飛機,但是沒有飛行任務。
此外,在2020年,暫停或者中止運行的通航企業也是近七年來最多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目前全國通航市場競爭激烈,僧多粥少的現象比較突出。”
通用航空器
截止到去年底,通用航空器試航在冊的總數是4164架,比19年增加了524架。“但實際運行的航空器為2789架,占在冊通用航空器的67%,其中固定翼的飛機1606架,直升機928架,超輕型飛機,主要是運動類的飛機有255架。同樣,航空器數量排在前三位的地區分別是中南地區616架、華北地區554架、華東地區517架。”
通用航空飛行小時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國通航企業完成通用航空生產飛行98.1萬小時,比2019減少了8.4萬小時,飛行總量下降了9%,特別是去年上半年疫情對通航的飛行影響比較大。不過,孫衛國說通用航空飛行總量近年來保持持續的增長狀態,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增長是在10萬小時左右,2017年至2019年,年增幅分別為9.5%,11.9%和13.6%。
從飛行小時數的具體細分領域看,2020年載客類飛行主要是指通航的短途運輸共完成了2.5萬小時,載人類的飛行完成是8.9萬小時,傳統類的作業飛行完成了10.4萬小時,培訓類的飛行完成了36.1萬小時,其他類的飛行,主要是航空運動類的,完成了4.3萬小時。此外,非經營型的飛行完成了35.8萬小時,主要是指民航的飛行學院和民航大學的飛行員的培訓。
而從通航的作業市場來看,培訓類和經營類的飛行,為71.3萬小時,占比達到了67%,”這說明飛行培訓依然是通航市場的主要業務“,孫衛國說,2020年,由于受全球疫情的影響,各航空公司的國外飛行計劃基本轉到了國內,也帶動了國內飛行市場的發展。
通用機場
2020年,全國在冊的通用機場數量達到了339個,比2019年新增了62個。其中A類機場127個,B類機場212個。
2017年民航局發布了通用機場分類管理的辦法,明確了分類標準,簡化了前期的審批程序,從2018年開始,大量的農用機場進入了通用機場的序列,通用機場數量呈爆發式的增長,2018年全國新取證的通用機場數量達到216個,2019年,我國在冊通用機場數量首次超過了運輸機場。
無人機相關數據
在現場,孫衛國也披露了有關無人機的相關數據。
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國無人機運營企業一共是10728家,比2019年新增了3576家,增長率是在50%。
“2020年,全國無人機共飛行了159.4萬小時,比2019年新增了34.4萬小時,同比增長了28%。”
2020年5月,民航局向億航公司頒布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飛機,也就是億航216的試運行運行許可,率先開展了150公斤以上大載重無人機空中物流商業化空中試運行。
2020年11月,民航局又向天宇航通科技公司頒發了鴻雁大型無人機系統設計生產批準函,標志著全國首個大型無人機獲得了準生證。去年10月,民航局還批準了全國首批13個民用無人機駕駛航空試驗基地,這些基地涵蓋了城市、海島、支線物流、綜合應用拓展等試驗運行場景。
通用航空發展專項資金補貼
有關通用航空專項資金的補貼情況,孫衛國說,2020年,通用航空發展專項資金的補貼,共計5.03億元,有220家企業獲得了補貼,這其中飛行作業補貼占比達到了93.8%,飛行執照培訓補貼占比6.2%,獲得補貼前十名的企業,合計補貼資金2.29億元,占補貼總額的45%。另外,有210家企業獲補貼2.74億元,占補貼總額的55%。其中獲得補貼最多的企業,是7030萬人,最多的7030萬元,最少的845,前十名都是通航國家隊。
“獲得了前十名的企業,有這樣的特點,一是飛行小時數多,二是擁有重大型的航空器,三是公司的主營業務穩定,且從事的都是傳統的通用航空作業項目。